“废秆秆”变身“金秆秆” 江津红薯秆漂洋过海端上日韩餐桌 -镇街频道 -江津网-九游会登录j9入口

“废秆秆”变身“金秆秆” 江津红薯秆漂洋过海端上日韩餐桌 -镇街频道 -江津网-九游会登录j9入口

2022-10-27 15:56    来源:江津融媒体中心
2022-10-27 镇街频道

村民施隆英在地里收割红薯藤。记者 贺奎 摄

江津融媒讯(记者 陈婷 贺奎 胡德赛)江津,是西南地区最早种植红薯的地区之一,各类口感舒适的红薯食品大家司空见惯,可你见过被忽略的红薯秆成为美味,而且还是出口的食品原料吗?10月25日,记者来到了西湖镇黄泥社区,实地解密“废秆秆”变身“金秆秆”背后的故事。

在收割后的红薯藤上采摘红薯叶秆。记者 贺奎 摄

津小薯农业开发(重庆)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到村民家里收购。记者 贺奎 摄

“这红薯秆还真能卖钱,还真要出口到国外啊!”在收购现场,60岁的施隆英虽然拿着刚得到的120元钱,但仍然是一脸不可思议——家里种植了一亩多红薯的她,花了半天时间将地里的红薯秆收拢,送到收购现场,半信半疑地拿到了这份“意外的惊喜”。

施隆英拿着到手的120元钱喜笑颜开。记者 贺奎 摄

“虽然很早就和农户达成协议,但不少村民都难以相信这东西能够卖钱。”收购方津小薯农业开发(重庆)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祥沛说。

原来,在日本和韩国等地,红薯秆是许多家庭制作泡菜和凉菜的优质原料,不少品相好的红薯秆甚至还能摆上高级酒店的餐桌。于祥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了这一信息,心动的他先后在上海、广州等地专门学习了红薯再利用开发技术。最终,经过对西南多地的考察,他和伙伴们选择了在江津开办企业。

于祥沛收购的鲜红薯秆。记者 贺奎 摄

“10月预计要发出20吨。”于祥沛介绍,公司的加工车间位于西湖镇当地,收购来的红薯秆经过杀青、冷却、晾晒、烘干封装后,会迅速装车运走,预计在7天左右即可通过广西南宁出口国外。

于祥沛为红薯秆杀青。记者 贺奎 摄

“加工后的红薯秆会从青绿色变成金黄色,到时候就真的成‘金秆秆’了!”于祥沛抱起一团卷曲缠绕的红薯秆说。一亩红薯地全年可采摘三季,约2000斤红薯秆,按照目前的收购价每斤0.7元计算,可额外为农户增收1400元以上。

晾晒

目前,该公司已和西湖镇、吴滩镇、蔡家镇的8个村社达成了收购合作意愿,预计今年可出口50吨,可为农户增收100万元左右。下一步,公司除了继续推广收购红薯秆,还将逐步开发红薯主藤、红薯粉、红薯叶、红薯叶茶等产品种类,有力拓展农产品出口平台。

晒干后的红薯秆。记者 贺奎 摄

从没人要,到“出国门、闯世界”,江津红薯秆将完成令人惊叹的华丽转身。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委了解到,红薯秆“变废为宝”,在区内尚属首例。通过深加工和精加工技术,构建销售渠道,让更多普通农产品焕发新生,对有效增加农民收入,助力乡村振兴,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。

延伸阅读:

民国版《江津县志》载:“是时番域之苕,川中无种,公遣人市诸蕃舶,导民种法,由津延及外省,利赖至今。”这是西南各地关于红苕的最早记载。  

乾隆三十年,江津3年大旱,水稻、小麦颗粒无收,饥荒四起,百姓苦不堪言。广东籍江津县令曾受一派人到广东采购种苗回津栽植,缓解了饥荒,并使红薯扩及全川以至西南诸省。红薯由此成为重庆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,曾受一也因此被江津人称为“红苕菩萨”。

责任编辑:胡佳兴
编审:罗梅
“最江津”app下载
“最江津”app——看新闻、找工作、找房子、网络问政……
网站地图